通貨膨脹是一種經濟/貨幣現象,用通俗的角度來解釋,通貨膨脹就是貨幣流通量增加,東西變得越來越貴,錢可以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比如說,十年前用100元可以買到一件衣服,現在可能要用200元才能買到同樣的衣服。這就意味着相同數量的錢購買力下降了,物價水準上漲了。
用更嚴謹的角度來描述的話,通貨膨脹是指一個經濟體中的整體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上漲,或等值貨幣的購買力持續下降。物價水準是指一組代表性商品或服務的平均價格,可以用各種物價指數來衡量。因此通貨膨脹率是指物價水準上漲的百分比,是反應通貨膨脹程度的最直觀指標。
通膨的原因是多樣且複雜的:
貨幣主義(Monetarism )的解釋:由於貨幣供給的增加超過經濟成長,也就是說政府發行了過多的貨幣,從而導致發行貨幣的購買力下降,進而物價上漲。
而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economics)認為,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貨幣、利率和產出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在經濟處於高需求且低供給的情況下,物價就會上漲,反之則會下降。
供給面學說(Supply-side economics)認為是生產成本的上升所導致通貨膨脹,也就是說當原物料的成本價格上漲時,生產者就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以保持利潤,從而導致物價上升。
此外還有「需求通膨」、「輸入性通膨」等等其他的理論,不同的理論背後通常都會回到供給關係的平衡上,但是不同的理論對通膨產生的源頭有不同的解釋,進而也有不同角度的觀測和控制方式。
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係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正面或反面效果,而是取決於通貨膨脹的程度、原因和預期。
一般來說,低度而穩定的通貨膨脹可能有利於經濟增長和就業。這是因為低度而穩定的通貨膨脹可以反映需求旺盛、產出增加、技術進步等正面因素,也可以刺激消費者和企業提前消費和投資,以避免未來物價更高。此外,低度而穩定的通貨膨脹也可以避免通貨緊縮(即物價下跌)帶來的危險,如降低實際債務、延遲消費和投資、減少利潤和收入等。
然而,高度而不穩定的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增長。這是因為高度而不穩定的通貨膨脹可以反映供給不足、成本上升、政策失靈等負面因素,另一方面也會削弱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造成市場混亂和效率下降。此外,高度而不穩定的通貨膨脹也對貨幣的作用產生影響(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等)。
如何觀察通貨膨脹有多種指標,可以反映不同的物價變化和影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觀測指標:
觀察通貨膨脹不僅要看數字,還要看背後的原因和影響。不同的通貨膨脹指標可能有不同的變化趨勢和波動幅度,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合理的解讀和判斷。例如: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可能面臨不同程度和類型的通貨膨脹問題,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和目標來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下是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實例:
日本想要提高通貨膨脹是因為長期處於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的困境。自從1990年代爆發泡沫經濟危機以來,日本就陷入了低增長、低利率、低物價、高債務的惡性循環,消費者和企業缺乏信心和動力,經濟活力不足。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日本央行實施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幅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甚至實行負利率政策,並設定了2%的通貨膨脹目標,希望能夠刺激需求、提高物價、增加收入、促進經濟復甦。更多關於日本經濟往事的資訊可以參考我們此前的文章「日本央行政策與失落的三十年」。
而近期美國卻極力想要降低通貨膨脹,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和供應鏈問題的影響,物價飆升超過了目標水準。自從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美國政府和央行實施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量化寬鬆政策。
然而,在2021年隨著疫苗接種和經濟重啟,需求迅速回升,但供給卻受到原材料短缺、運輸阻礙、勞動力匱乏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供需失衡和成本上升,物價出現了多年來最高的漲幅。聯儲加息便是以貨幣主義的角度出發控制通貨膨脹。
目前聯儲的利率已經達到階段性峰值,且預期將會在高位保持一定時間,當前不確定性仍然持續。我們仍然建議投資人在當前以防禦性投資為主軸,適當從固定收益角度佈局:
Credit Linked Note 信用連結票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