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 – 解決AI能源需求的終極答案?

投資者教育
Banner Img
April 11, 2024

自生成式AI模型去年驚豔問世以來,其創新步伐便持續加速,諸如ChatGPT、Sora等各式模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極大地推動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然而,這場技術革命也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AI伺服器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數據中心的能源使用量已達到 460 太瓦時(TWh)。預計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620至1,050太瓦時,這一潛在的電力需求增長量,相當於瑞典全國一整年的能源需求量。

面對AI發展帶來的電力需求劇增,科技公司正積極尋求可靠、穩定且清潔的能源供應方案。在最近的達沃斯論壇上,OpenAI的CEO Sam Altman指出,AI的未來發展急需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其電力消耗將遠超我們的預期。Altman認為,核裂變技術可能是解決這一能源瓶頸的潛在答案。

核裂變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核能的使用也伴隨著一系列潛在的風險和顧慮。核輻射洩漏風險、核廢料的處理和儲存等問題,均成為阻礙核能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挑戰。在本期博盾市場觀察與建議中,我們將對核能的優勢與風險進行深入剖析,並探討其作為AI革命能源供應的可行性。

2019-2026年全球數據中心、AI、和加密貨幣的電力需求,IEA

核能的歷史發展

核能發電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Otto Hahn)的重大發現——核裂變現象,即當中子撞擊鈾原子核時,能夠使其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並釋放巨大能量,為核能發電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為核能發電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隨後,核能的研究和應用在二戰期間得到了迅速發展。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商用核電站——奧布靈斯克(Obninsk)核電站。

A graph of a number of countries/regions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2022年各國核能發電量,IAEA

此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積累,核能發電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全球共有32個國家正在使用核電站發電,其中大部分位於歐洲、北美和東亞地區,核能總發電量約占全球電力的十分之一。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統計,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電生產國,其核電發電量佔據了總發電量的18%。而在歐洲,包括法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比利時在內的多個國家,核能發電的占比更是超過了40%。這些國家之所以如此倚重核能發電,主要是因為其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資源匱乏。核燃料以其高能量密度、運行穩定可靠以及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特性,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實現能源獨立的有效途徑。

A graph of countries/regions with names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2022年各國核能發電佔發電總量比例,IAEA

在全球範圍內,當前電力的主要來源仍是化石燃料,特別是煤炭和天然氣,佔到了總數的約三分之二。過去幾十年來,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佔電力供應的比例從1985年的20%穩步提升至目前的約30%。然而,儘管可再生能源的份額不斷增加,但核能發電的占比卻呈現出持續的下降趨勢,從1985年的15%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這一現象背後存在著諸多原因。

A graph of energy consumpti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2022年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佔總發電比例,Our World in Data

一方面,老舊核電機組存在的安全風險、運行效率低下以及高昂的維護成本,使得部分國家選擇關閉這些機組,以避免潛在的風險和損失。另一方面,核電站的建設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且建設周期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廣和應用。

此外,公眾對核安全的擔憂也是導致核能發電占比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歷史上的核事故,如車諾比(Chernobyl)和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事件,使部分民眾對核電站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核反應爐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燃料棒洩漏、核事故等風險,以及核廢料的處理和儲存問題,都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擔憂。

AI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日益凸顯,各國政府正重新評估核能源的重要性,並考慮將其作為穩定發電的潛在途徑。在2023年底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COP28),各國一致同意加快淘汰化石燃料,以在2050年或更早實現淨零排放。為實現這一目標,會議呼籲全球加速發展零排放及低排放能源技術,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這是大會首次認可核能在降低全球碳排放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與此同時,以美國、英國、法國為首的24個國家共同簽署了《三倍核能宣言》,旨在到2050年前將核能發電能力提升至當前容量的三倍。這意味著,到2050年,核能或將佔據全球能源供應近三分之一的份額。

A group of people posing for a photo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三倍核能宣言》簽署,The New York Times

然而,實現核能發電能力的三倍增長並非易事。這要求簽署宣言的各國政府加速新核電站的建設過程,並做出巨額財政承諾。鑒於現有核反應爐的建造過程中頻繁遭遇長時間的延誤,並且嚴重超支,許多專家對於該目標能否實現持懷疑態度。此外,預計到2050年,將有270座核反應爐因使用壽命到期而需關閉,這意味著每年需新建10座反應爐,才能維持現有核能發電能力。若想實現核能容量三倍的增長,不僅需要加大資金投入,還需大幅加快核電站的建設速度。

A graph showing a number of nuclear power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過去20年核能容量及核電站發展趨勢,IAEA

目前,傳統能源仍佔據能源供應的主導地位,若想在2050年前完全脫離化石能源,其他清潔能源必須實現大規模發展,以彌補供需缺口。同時,隨著AI的廣泛應用,全球電力需求將持續攀升,為能源供應帶來顯著的挑戰。  

A chart of energy consumpti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2021年全球發電來源,IEA

按照當前AI的發展趨勢,分析師預測到2027年,全球AI伺服器的年出貨量有望達到150萬台。這些伺服器在高負荷運行時,將消耗龐大的電能。荷蘭VU Amsterdam大學的研究顯示,150萬台AI伺服器滿負荷運行時,每年將消耗至少85太瓦時的電力,相當於荷蘭全國一年的能源需求,大約需要15座核電站一年的發電量來支撐。此外,除了數據中心運行所需的巨大能源消耗外,保障數據中心穩定運行的冷卻系統,以及生產AI芯片所需的能源,都將對未來的能源供給構成巨大的挑戰。

A room with many computer servers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AI數據中心,Scientific American

目前共同的觀點是,化石能源根本不可能滿足AI的需求,而非化石能源對未來算力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應對迅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和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各大科技公司紛紛開啟了這場關於非化石能源的“軍備競賽”。 

Microsoft在去年九月公開招聘了一名核技術專家,相關職位名為“核技術首席項目經理”。該職位將負責完善和實施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 和微型反應爐的能源戰略,領導SMR和微反應爐集成的技術評估,為Microsoft雲服務和AI所在的數據中心提供動力。核能價格低廉,而且與太陽能等其他技術不同,它可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穩定發電。此外,核能是清潔能源,可以在不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下產生能源,這將有助於降低數據中心的碳排放。Sam Altman已經重金押注了兩個核能初創公司Helion和Oklo,其中Helion致力於核聚變,已經和Microsoft簽署購電協定,而Oklo則致力於核裂變,已經通過借殼的方式完成上市。 

科技三巨頭,Microsoft、Google和Amazon,均對發展核能進行了投資。儘管核能有諸多好處,它在處理放射性廢料和鈾的供應鏈方面也可能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如果雲計算公司希望依賴SMR為其數據中心提供能源,他們需要比現今傳統反應爐更多的高濃縮鈾燃料,稱為高含量低濃縮鈾(HALEU)。目前,俄羅斯一直是全球主要的HALEU供應國。美國正推動建立一個國內鈾供應鏈,但位於鈾礦和精煉廠附近的社區已經在進行抗爭。此外,如何合理處理核廢料是長期仍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核能外,各大科技公司也將目光投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等。 科技三巨頭已在數百個太陽能和風能項目上投資。 然而,由於這些間歇式能源無法實現全天候穩定供電,它們正在尋找新的能源替代方案。地熱能和氫能是較有潛力的清潔能源,但目前還未廣泛應用。Google在2021年開始開發全新地熱能,成為其2030年達到零碳污染電力目標的一部分。此項計劃與初創企業Fervo合作,已在內華達州開始實行,並在去年年底開始為兩個Google的數據中心供電。Fervo因地制宜採用的地熱能新技術,需要在地熱岩石附近鑽井引入可加熱的水源以產生電能,目前供電量仍然較少。氫能方面,包括Caterpillar、Honda等公司均宣布與科技公司合作,供應氫氣燃料電池,作為數據中心的清潔備用電源。Honda最近在洛杉磯機場附近的工廠開始了氫能供能試驗,為一個小型數據中心提供電力。 

總結

隨著AI技術的高速發展,短期內,算力成為制約其進一步跨越的最大瓶頸;而長遠來看,能源供應問題則成為各大科技公司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在COP28會議的推動下,各國對核能在清潔能源轉型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達成了共識,而核能在AI革命中的地位也將不斷演變。無論是核能初創企業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還是各國政府加大對核能的投入與支持,這些積極因素都有可能為核能的未來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核能與AI之間的關係,究竟是相輔相成的黃金組合,還是只能為AI庞大的能源消耗提供有限的助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