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經濟展望 (I)——美國與中國
回顧2023年12月,當我們展望2024年全球宏觀經濟時,曾預測聯準會(Fed)於2024年全年將降息3至4次。儘管當時多數市場參與者對貨幣政策路徑的預期大幅波動(從3-4次降息的預期迅速轉向最多7-8次降息),我們仍基於對美國工資增長趨勢、勞動力市場韌性及整體經濟實力的信心,維持最初判斷。現今的數據顯示,這樣的堅持是有充分依據的。然而,日圓表現卻出乎我們意料。基於通膨持續高企,我們原預期日本央行將於夏末前轉趨鷹派,從而在年底前推動日圓匯率升至143-145區間。
展望2025年,該年或將成為全球經濟最受矚目且充滿變數的一年,其主要主題包括:
在川普政府領導下,「美國優先」與「讓美國再次偉大」將繼續作為政策主軸。無論是貿易關稅、減稅、氣候政策、移民管控、放鬆監管或武裝衝突風險等領域,美國政策走向都可能對國內外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從經濟面觀之,關稅、減稅及更嚴苛的移民管控本質上具通膨傾向,並可能擴大財政赤字。關稅將提升進口成本並最終反映於消費價格;減稅則削減政府收入、增加償債難度;嚴格的移民政策則壓縮勞動力供給,推高企業用工成本並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
關稅政策
貿易關稅是特朗普政府標誌性的政策工具之一。各國與國際組織正嘗試透過供應鏈多元化、強化原產地規則及其他舉措,以減輕潛在衝擊。儘管完全規避影響並不現實,但重點在於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擾。
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可能會增加最終產品的成本,從而在美國國內施加額外的通膨壓力。特朗普首個任期的經驗顯示,關稅衝擊主要透過消費者物價體現,關稅主要體現到消費者價格中。觀察結果證明了這一點,即應加徵關稅的個人消費支出(PCE)類別的價格幾乎與徵收的關稅稅率一致,而非關稅類別的價格繼續遵循其先前的價格。這種方法有時被視為「傷害自己20%,同時打擊對手100%」。
雖然中國為主要目標,但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在內的鄰國亦無法倖免。更嚴苛的原產地規則與更高的入境標準,將限制企業透過第三地組裝等方式規避關稅。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後,美元兌加元匯率上揚,突破1.38–1.40這一自2022年中以來未能突破的關鍵區間。川普在其Truth Social帳號上威脅課徵25%關稅的言論進一步推高美元/加元,該匯率連續八週站上1.40以上。加拿大對美國出口佔總出口62%,經濟學者Trevor Tombe估計,25%關稅將使加拿大實質GDP每年減少約2.6%,可能使該國在明年陷入衰退。任何貿易政策變動都可能擾亂供應鏈,影響兩國眾多企業與勞工。
然而,川普總統不太可能單方面全面實施其關稅計畫。雖然共和黨勝選提供其政治資本,但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可能使黨內阻力浮現。若提議的關稅過於激進,將面臨強大反對。此外,目前經濟環境與川普初任期大相逕庭:彼時美國經濟從低谷強勁復甦,而今則是高通膨、龐大財政赤字及後週期特徵,已大幅限制新政策的推行空間與影響力。
放鬆監管
川普推崇精簡政府與降低監管,這已於其內閣人選與前任期中有所體現。市場對放鬆監管的預期也反映在金融市場及加密貨幣估值中。
減稅
企業減稅將降低國稅局收入,但可有效鼓勵企業回流美國本土。2017年12月企業稅率下調後,標普500指數立即上揚,對應2018年盈餘增幅約11%。長期來看,此舉有助擴大就業與稅基。
氣候政策
美國對氣候變遷立場在過去八年間多次轉折。川普政府將背離現行方針,美國石油產量料持續成長。隨著OPEC+陷入產量分歧、敘利亞石油重返市場(影響有限)、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減弱,2025年油價將面臨下行壓力。適度油價將有助緩解CPI上行壓力。
移民政策
移民議題高度政治化。川普政府意圖全面改革,包括強化邊境安全及可能的大規模驅逐行動。此舉將引發道德、財政與社會各層面的辯論,並帶來高昂成本。要求墨西哥分攤財政責任亦將列入討論。取代數百萬無證移工勢必推高已然高企的用工成本。
戰爭與衝突
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仍存,包括較輕微的中印邊境摩擦以至全面衝突(如俄烏、以巴)。川普雖聲稱一旦上任立即停止後者,但實際結果恐僅限於有限制約、休戰或暫時停火,以爭取緩衝時間。其策略可能包括威脅歐洲退出北約、減少對烏克蘭的軍援,或透過政策激勵與俄羅斯談判。
聯準會政策
聯準會本月降息25個基點符合預期,但最新的點陣圖顯示更鷹派立場:2025年目標利率中值上修至3.9%(9月為3.4%),並上調通膨與成長預估,同時下修失業率預期。儘管主席鮑爾未對後續降息時點與幅度提供明確指引,卻表達對經濟的強烈信心。經濟預測摘要及鮑爾言論顯示,對明年通膨的擔憂已超出先前預期。
與其去預測確切的降息時點,我們認為更應該關注中長期的政策方向,這對資產配置具有更高的指引價值。2025年聯準會將在經濟成長、關稅、通膨、赤字及潛在的白宮干預之間尋求平衡,宛如一場「不可能的任務」。然而,考慮赤字正以驚人速度擴大,聯準會終須自當前高點適度下調利率。在現行速度下,赤字每100天增約1兆美元,且即將出臺的多項政策恐進一步惡化此情勢。
美國股市
股市總市值已逾60兆美元,約為GDP的兩倍以上,創下歷史新高。因輪動效應,漲勢已延展至中小型股市場。然而,在吸引力上仍無市場可與美國匹敵。短期內雖有資金轉向他市的可能,但最終仍將回流美國。
展望2025年,我們預期標普500指數的盈餘成長仍由大型股主導,但不再局限於大型科技企業。受益於政策再定位的能源機械、金融、醫療保健與國防產業公司亦將貢獻良多。
儘管中國企業盈餘表現持續穩健,國際長期投資者仍保持謹慎,不願大舉投入。雖然中央政府承諾支持市場,為下行風險設底,但此舉更多是提供短期策略機會,未能促成持續性資本流入。政策全面實施需時,市場仍在等待更明確的成果再行增持。
中國面臨四大挑戰:
1. 房地產信心不足:主要指標(新屋開工、土地銷售收入、房屋銷售量)仍遠低於峰值,房地產行業將在未來數年持續拖累GDP成長。
2. 地方政府債務:地方債大幅限縮財政靈活度,截至2023年底,中國廣義政府債務已達GDP的131%。
3.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供給減少,需要提高生產率以維持經濟動能。
4. 消費疲軟:消費者信心謹慎、高儲蓄率及低工資增幅延後消費復甦,CPI指標依然疲弱。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經歷從政策規劃、實施、執行、評估到調整的完整過程。中國的計劃經濟特質有助於形成高度協調的政策應對,但亦可能存在僵化風險。目前決策者仍以供給面為主(約80/20),試圖透過產業升級及提高生產率達成長期穩健發展目標。
我們對中國前景的看法:
1. 2025年中國GDP成長率可能由約5%放緩至4.4%-4.6%,刺激政策對消費的拉動成效有限,基建投資更仰賴中央資金。
2. 頂尖民企將引領就業與投資增長,同時化解光伏與電動車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3. 儘管房地產與地方債仍是重大隱憂,提高生產率(如運用AI)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
4. 儘管面臨關稅壓力,憑藉出口市場多元化,中國2025年仍可維持一定韌性。
5. 考量上述因素,2025年在岸人民幣預計維持相對疲弱,約在7.5-7.7區間,第一季波動性較大。
結論
中美兩國經濟均面臨政策轉型與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複雜挑戰。中國需透過提高生產率與政策協調應對長期結構性難題,而美國則需在控制通膨與維持財政可持續性間尋求平衡。儘管在高科技、貿易與知識產權等領域的緊張局勢或將延續,未來數年間,雙方仍有望在特定領域實現合作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