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2上半年,全球大宗農產品在南美北美乾旱、俄烏衝突、東南亞勞工問題、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擾動下波動上行。全球糧價的飆升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民生風險。我們整理分析糧食供應鏈的組成與糧價受到推升的成因,提供您作爲2022下半年投資的參考。
不穩定以及極端的天氣和不斷上漲的能源/化肥價格是糧價飆升的主要推手。 近兩年,惡劣的天氣影響了農業的產出並將整體庫存帶到了較低的水平。 與此同時,能源價格(布倫特和天然氣)隨著疫情造成的工業活動加速,給化肥帶來了成本壓力和對生物燃料的增量糧食需求,將供應從食品消費中轉移。俄烏戰事的愈演愈烈則進一步强化了危機。
俄羅斯烏克蘭的衝突增加了糧食的供應風險。 烏克蘭僅占全球玉米小麥供應的 3-4%,但在全球貿易中參與了約 15% 玉米和約 10% 小麥的出口,因此烏克蘭生產的中斷將產生額外的小麥和玉米價格上漲。大豆價格則將跟隨玉米價格上漲,因為兩者都在爭奪種植面積。
化肥的供應與定價是目前最重要的變量。 在俄烏衝突開始之前,供需失衡和更高的能源成本已經導致化肥價格上漲 200% 以上。 隨著德國切斷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天然氣價格飆升,由於天然氣佔氮肥可變成本的80%,氮肥價格將同樣上漲。同時,西方對俄羅斯的製裁以及戰事限制了俄羅斯(全部)和白俄羅斯(僅鉀肥)的氮、磷酸鹽和鉀鹽的出口。 伴隨這些化肥價格的明顯上漲,農民將使用更少的肥料以節約種植成本維持利潤,導致全球糧食產量受到損害推高糧價,產生額外的供應風險。
貿易限制也可能導致價格進一步的扭曲。 全球庫存水平是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低庫存水平和貿易限制會產生臨時的溢價和更高的運費,並使得現有供應的一部分無法進入全球市場從而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
能源價格會影響糧食的供應。較高的能源價格可能會將資源從食品轉向生物燃料,因為玉米、大豆和甘蔗可用於生產生物燃料。這在大宗商品價格和布倫特原油之間產生了明顯的相關性。 此外,能源價格也推高了化肥成本,這會影響對作物和產量的投資,進而影響糧食供應。
我們估計全球約有15%-20%的玉米產量將用於乙醇生產。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美國40%-45% 的玉米產量(約 15%全球產量)在正常年份用於乙醇生產。美國約佔全球乙醇的一半產量(來自玉米),巴西佔近三分之一(主要是甘蔗),其次是中國和歐洲,約佔 8%。然而,隨著乙醇價格飆升從而高於糖價,巴西的糖廠將把更多的甘蔗轉移到乙醇生產中,爲此糖價的盈利能力必須與乙醇更爲一致,意味著更高的糧食價格與食品通脹。
La Niña(拉尼娜)現象可能將使今年美洲地區糧食減產,從而推動糧價上漲。目前北半球的拉尼娜現像有67%的機率持續至今年年中,導致南美地區、美國南部地區和澳大利亞地區的糧食作物產量受損。同時北半球寒冷的天氣也會影響天然氣需求從而進一步提高能源價格。
由於太平洋水溫比平均值低,拉尼娜現象就此形成,巴西以及阿根廷兩個農業大國在2021第四季度與今年第一季度降水量低於歷史均值,使得拉美糧食產量下降。美國多變的天氣則影響了玉米的種植面積與預期產量。我們認爲,全球大豆的產量將下降約11%,玉米產量下降7%。這些都將進一步惡化全球通脹。
截至當前,小麥國際現貨價年內漲幅達26.16%,玉米國際現貨價年內漲幅達22.39%,大豆年內漲幅達15.09%。2020年7月份以來,FAO食品價格指數和穀物價格指數一路攀升,2022年3月,FAO食品價格指數為159.30,穀物價格指數為170.10,創歷史新高,年內漲幅分別為16.80%/20.55%。糧農組織穀物價格指數是全球糧價的整體衡量指標,大豆雖未被納入其中,但二者走勢高度相關,相關係數約爲0.94左右。
從近二十年來的三段糧價大漲來看:小麥和玉米價格是糧價波動的主要貢獻項,權重大且價格波動大;稻米權重較高但波動較小;大麥和高粱雖有波動,但權重很低。每次國際糧價大漲,玉米和小麥的漲幅都是最大的。
糧食價格將有很大可能維持在高位震蕩。但是,穀物的價格將高於中期穀物期貨合約的價格,無法通過農產品價值鏈緩解下游公司在高通脹下的壓力。經驗表明,大宗商品的股價與大宗價格周期相關,儘管很難確定拐點時間。我們認爲,俄烏戰爭短期内難以結束,地緣的衝突將使能源以及糧食價格在年内維持在高位。
因此,我們看好糧食產業鏈中的上游企業,即那些通過生產糧食工具或原物料直接或間接獲利的公司,因爲它們在高糧價環境下將產生更好的利潤。同時我們也看空糧食的下游產油,如飲品、餐廳業等,它們或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面臨來自成本與利潤的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