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競技場(上)

大宗商品
Banner Img
October 11, 2023

近200年來,石油一直是人類發現最便宜與最方便的能源,二戰後工業國家經濟系統建立在能源持續供應正常的前提下,全球人口迅速增長,工商業欣欣向榮。然而石油供應真的可以永遠無缺嗎?美國大西洋里奇菲爾德公司前董事長麥克鮑林曾于1999年說:“我們已經開始了石油時代的最後幾天”,以彼時的時代而言,這句話幷非完全沒有道理。爲何百年來石油是地緣政治衝突的主要對象之一?又爲何少數大國追求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如今石油是否已經被武器化?今天博盾帶您從歷史、政治、經濟的不同角度探究石油世界。

摘要

  • 石油作爲經過地質過程形成的有機化合物是關鍵的能源資源與化工原料,構成了一條複雜的産業鏈。對石油短缺的恐懼大部分源于石油峰值理論,幷引起了自近代起各國的爭端甚至兵戎相見,也驅動了美國戰後的戰略布局
  • 全球原油主要蘊藏在中東地區,而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是主要的三個産油國與出口國,由于沙烏地開采的成本更低因此其獲得利潤最高。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推高了全球石油的需求,以當前的生産水平全球石油預計還能生産47年
  •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造成的油價波動,叠加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塌(美元黃金脫鈎)引發的全球通脹蔓延使得石油期貨市場應運而生。目前全球主要原油價格參考標準有美國的WTI西得克薩斯中級原油和歐亞常使用的北海Brent布倫特原油
  • 一戰後英國與美國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獲得石油開采權,幷通過限制産量完成了全球石油市場的寡頭商業壟斷。二戰後隨著中東持續發現新的油田,世界油供中心發生轉移,OPEC石油輸出國的形成與中東地緣衝突揭開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序幕

石油基本概念

石油,也被稱爲原油,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有機化合物,屬烴類化合物的一種。地下深處的有機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地質過程形成石油。這些有機物質包括腐殖質、藻類、植物和微生物的遺骸,它們被壓縮和變質,最終形成石油。不同地區的原油具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包括輕質原油和重質原油。原油一般被埋藏在地下2,000至5,000英尺深的岩石中,幷呈液體狀。

原油作爲一種寶貴的能源資源。它不僅爲現代社會的能源需求提供支持,還爲各種化學和工業産品的製造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從原油的開采、加工到運輸,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産業鏈,對全球經濟和能源市場産生廣泛的影響。一條完整的石油生産鏈包括:

  • 油氣開采(上游):包括油田的考察、勘探、開采和冶煉。
  • 儲運(中游):原油從采油地點運輸到煉油廠,運輸方式包括管道、鐵路、卡車和船舶。原油儲存在儲罐中,以備在後續階段使用。
  • 煉製(中游):通過蒸餾、分餾和化學處理將原油分解成不同的石油産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煉製過程在煉油廠中進行。
  • 終端運輸(下游):這個階段包括將煉製的石油産品運送到終端用戶,如加油站和工業設施。
  • 銷售與消費(下游):石油産品最終銷售給消費者,用于交通、取暖、發電等各種應用。這包括加油站銷售汽油和柴油,以及家庭和工業用戶的煤油、液化氣等。
  • 石油化工(下游):石油産業還涉及石油化工領域,其中原油被用來製造化學産品,如塑料、肥料、合成橡膠、溶劑等。

回到本文最開始鮑林在1999年發表的言論 “我們已經開始了石油時代的最後幾天”,此時正處于世紀之交,峰值石油理論深入人心,這一理論由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在20世紀中提出,即化學燃料的生産遵循鐘型曲綫。在達到峰值之後,雖仍然可以繼續生産石油,但産量將逐漸下降,這是因爲石油儲量變得更加難以獲取,成本更高。哈伯特也成功預測了美國原油生産在1971年達到頂峰,當時每日産量960萬桶,這個數據直到2018年才被打破(目前美國日産量接近1300萬桶)。

A graph showing the growth of the stock marke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二戰後美國原油日産量走勢,來源:Trading Economics  

目前世界高峰産量預計將在2030年左右發生,但這一理論幷未將石油地質學以及科技進步納入考量,例如地球可以生産石油與天然氣的沉積盆地中,有30%尚未經勘探,而活躍的30%的部分還需進一步勘探(例如伊拉克)。根據2020年的儲産比,全球石油還可以以現在的生産水平生産47年。

從全世界原油蘊藏量看,委內瑞拉、沙烏地、加拿大、伊朗與伊拉克分列全球石油蘊藏量的前五位,其中委內瑞拉作爲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于1960年成立,截止2023年OPEC成員國已涵蓋中東、北非與南美的共15個國家)的創始會員,日産量却不過200萬桶,與沙烏地阿拉伯相差甚遠。其原因主要是委內瑞拉已探明的大部分石油屬高硫原油即重油,開采成本過高,此外委內瑞拉瑞拉的政治動蕩,石油設施少,且除歐美外沒有市場,離消費大國距離又太遠,出口困難重重。

世界石油蘊藏量排名,來源:Poseidon整理

今年以來全世界原油日産量已達1億桶,主要是受到中國消費、航空燃油和石化原料復蘇的帶動,其中OPEC國家貢獻約3300萬桶每日,算上俄羅斯等的OPEC+組織共貢獻全世界60%的産量。近代歷史上,排名前三的生産國是美國、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這三個國家過去在不同時期都經歷過産量的大幅下降,但自 2014 年以來,這三個國家的産量一直接近每天 900萬桶 至 1100 萬桶的峰值。沙烏地的開采成本低于20美元每桶,全世界最低,而布倫特油的開采成本目前超過40美元每桶,因此沙烏地與俄羅斯每年的石油出口利潤仍遙遙領先。  

世界石油日産量排名,來源:Poseidon整理
undefined
1980-2020全球國家日産量變化趨勢,來源:維基百科

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也位居石油出口國之首,每日出口量分別爲736萬桶和478萬桶,隨著美國頁岩油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已從石油淨進口國成爲淨出口國,2022年出口量上升至每日360萬桶位居世界第四,次于伊朗。

undefined
1980-2020全球國家每日出口量變化趨勢,來源:維基百科

石油消耗方面,美國、中國與印度排名前三,其中由于中國煉油廠擴建以及政府疫情後的重新開放,2023 年上半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平均每天進口原油1140萬桶,同比增長12%。通過從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購買創紀錄的石油,節省了近100億美元的成本。

A graph of a graph showing the growth of the country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2011-2023中國日原油進口增長趨勢,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署

石油金融市場

石油公司目前主要有三種渠道可以購買到石油,其一是在現貨或現金市場,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實物交易;其二是透過石油輸出國的雙邊合約,直接從油井或生産設施采購原油,其三是透過石油市場的期貨合約,允許買家和賣家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以約定價格購買或出售原油。

當前期貨市場交易量通常占全球石油交易的70% 至90%,然而自1859年出現世界首個商業開采的石油井後,大約又過了一百年至20世紀70年代石油才首次以金融産品形式出現,進而演變爲現代的油金融市場。

A graph of a trading graph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千禧年後原油期貨每月合約總量走勢,來源:澳大利亞央行

彼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停止挂鈎,石油輸出國(尤其是OPEC國家)采取了價格上漲和供應削减的政策,導致了石油價格的激增。另一方面,包括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1979年伊朗革命在內的地緣政治事件和緊張局勢使得油價大幅波動,通貨膨脹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石油價格上漲被認爲是一種對沖通貨膨脹的投資工具,因此吸引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關注。

油價作爲石油交易的價值度量,以一桶(159升)爲單位,早期油價主要由OPEC組織控制,80年代OPEC漸漸難以一己之力控制油價,于是墨西哥石油公司在1986年提出了與市場連結的定價機制幷被廣泛接受,成爲國際原油交易的價格基準。

當前全球主要的原油價格參考標準是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西得克薩斯中級原油)和Brent布倫特原油,均以美元作爲計價單位。其中WTI是一種來自西德克薩斯地區的輕質甜原油,比布倫特更輕、更甜,含硫量更低。WTI期貨主要在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進行交易,以運送到俄克拉荷馬州石油樞紐庫欣的價格爲准。布倫特原油來自北海地區,與WTI相比,布倫特原油稍重、更酸,含有較高的硫含量,但仍屬輕質原油。布倫特的期貨合約主要在倫敦洲際交易所(ICE)交易,幷被用作國際原油市場的參考,特別是在歐洲和亞洲地區。

undefined
全球主要石油價格標準,來源:維基百科  

寡頭油霸與OPEC

整個石油的歷史幾乎都與戰爭捆綁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展現了卡車、坦克和飛機內燃機等交通工具在現代戰爭的重要性,1920年代汽車逐漸發展爲重要交通工具,工業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後來被稱爲七姐妹的7️家主要英美跨國石油公司(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德士古、海灣石油、英國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簽署了阿奇納卡裏協議,將煉油廠儲存設施共享幷一同限制産量以維持高價,進而控制了全世界的石油市場,完成寡頭商業壟斷。

二戰中,美國在1941年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是觸發太平洋戰爭的火種之一,納粹德國爲掌控高加索油田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得歐陸戰爭局勢發生扭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與德國始終無法建立石油的安全來源,被戰略上有更大移動性的盟國擊敗,此時盟國約控制全世界石油的86%。

A graph of blue and black bars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1940年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煤炭與原油産量,來源:維基百科

二戰後,1948年沙烏地發現了全世界最大的常規油田 – 加瓦爾油田,後續中東又不斷發現新的油田,世界油供中心逐漸發生轉移,但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前,1960年由沙烏地、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和科威特領頭成立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還未成氣候,七姐妹爲首的油霸組成的商團在中東的開采權未受影響,油價持續處于較低廉的水平,透過馬歇爾計劃輸血的西歐、日本以及美國自身迎來强勁的戰後經濟增長,美國油霸也逐漸接管了英國殖民時代攝取的中東利益站上石油舞臺的中心。

A map of the world with red dots and white tex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全球油田分布,來源:Visual Capitalist

1970年起,OPEC已控制了全球多于55%的石油供應,幷根據每個成員國的石油蘊藏量確定了生産配額,同時也開始了石油工業國有化的進程,1972年OPEC成員國石油業務所有權的25%被國有化,1983年則達到51%。與此同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信用大幅擴張,因許多國家擔心美元貶值遂將美元換回黃金(一盎司黃金與35美元挂鈎),致使美國黃金庫存下滑至關鍵點位,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黃金脫鈎,美國政府授予了美聯儲打印美鈔的許可證,通貨膨脹由此迅速滲透到包括石油在內的各種商品價格,1970-1973油價從每桶1.8美元上升至3.29美元,也揭開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序幕。下一期我們將繼續探討兩次石油危機對全球政治經濟造成的影響、石油多極化格局的形成以及近代戰爭和科技進步對當前石油供需變化的推動。

A screen shot of a graph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1965-1990年一盎司黃金可以兌換的美金,來源:彭博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