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傳統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本和流動性壓力:巴塞爾協議等帶來了監管的變化,以歐洲為例,銀行貸款減少了約2萬億美金,這直接導致了企業開始尋求銀行以外的貸款途徑。同時,投資者尋求多元化投資組合,以對沖公開市場的波動。這些宏觀經濟因素孕育了一個龐大的私募信貸市場,這個市場填補了企業資金鏈的缺口,並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收益渠道。
顧名思義,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是不同於傳統銀行貸款的另外一種借貸,相較於其他資產類別如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私募信貸的歷史較為年輕,最早的私募信貸於2010年設計開發。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私募信貸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市值達到1.5萬億美金的重要市場。
私募信貸投資通過直接放貸給企業或購買債權資產,提供了一種脫離傳統銀行體系的融資方式。這種直接放貸通常具有浮動利率,並要求借款方提供資產作為擔保,以降低信用風險;此外,私募信貸中的直接貸款在破產清償中的優先順位通常較高。
私募信貸通常有四種常見類型:
在過去十年的低利率、股市成長以及私募股權市場的投資增長下,2021年的全球併購交易額達到了接近6萬億美金的高點。在金融危機之前,這些交易活動的大部分融資都來源於銀行或公開債務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的併購市場中,銀行在中型企業市場融資的所佔比例已經顯著低於十年之前,當前估計所佔市場份額約10%;歐洲的銀行在中型企業市場融資中雖然保持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但是也是萎縮的趨勢。因此許多私募信貸經理人也深度參與併購業務。
企業轉向私募信貸的直接原因是,私募信貸填補了市場信貸的不足,自2007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銀行大幅縮減貸款,導致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難以從傳統渠道獲得資金。私募信貸提供了一種非傳統的信貸方式,通常由非銀行的機構或個人向私營、非投資級的公司提供信貸。
2022年初以來的加息貨幣政策以來,私募信貸的增長動力一定程度受阻,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需求面的趨勢將會使私募信貸的發展保持增長動能。主要是得益於私募信貸的以下幾點區別於傳統信貸的優勢:
當前私募信貸市場集中在北美,但是私募信貸的潛力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因為亞洲區內仍有大量的潛在融資需求有待發掘。由2014年到2022年,亞洲的私募信貸AUM上升了一倍,但在全球AUM總額中的佔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亞洲市場佔比數據與亞洲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扮演的角色大相徑庭。研究亦顯示,68%的亞洲中型企業認為非傳統的融資模式對其業務至關重要,其中有82%的企業正計劃在未來一年尋求此類融資方案。
當前的利率上升以及通貨膨脹,加劇了借貸人的財務壓力局面,同時也為私募信貸投資帶了機遇與挑戰:利率上升其實對私募信貸投資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多數私募貸款都是浮動利率⼯具,這意味著當利率上升時,借款⼈的利息⽀付也會增加。
另一方面私募信貸也存在流動性不足的溢價:與公開交易(槓桿)貸款相比,私募貸款(優先債/統一債)通常會產生 150 個基點至 300 個基點的溢價。不良債務和次級債務的溢價會⾼更多。
雖然無法直接獲得私募信貸整個市場的違約數據,但可以觀察到槓桿貸款的違約率低於指數數據所反映的水平,而且回收率也較高,因此損失率也相對較低。
私⼈公司違約的可能性受到 GDP 成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但這兩者的影響程度不同。歷史數據顯示,GDP 成長率低並不會顯著提⾼違約風險,但通貨膨脹率高則會。這是因為通貨膨脹會加劇槓桿⾼的企業的財務壓力,使其難以償還債務。
與傳統的固定收益一樣,適當的私募信貸投資可以提供現金流的收入;合適的標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藉由私募市場與公開市場的相對較低的相關性,來降低投資組合波動。
在私募信貸中,成功的投資取決於多個關鍵因素:例如量化投資風險的方式、對風險的有效定價,還有管理整個投資標的週期中的風險變化等等。作為債務的貸方和投資者,選擇非週週期性業務的防禦性可以低於抵禦通脹壓力,從而降低違約風險。
如今私募信貸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私募信貸納入投資組合,投資人可以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合理配置符合自身需求的私募信貸,作為一種傳統固定收益策略的潛在更高收益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