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供應鏈的不平衡不僅僅源自於晶元短缺,更是暴露了整個鏈條上的一系列弱點,諸如港口基礎設施的不足,製造沒有提前量,第一公裡物流供應鏈的戰略落後等。這些問題結合起來產生了實質性的破壞。目前而言,短期的勞動力短缺、原材料短缺,以及難以預測的新冠疫情監管措施都可能破壞供應鏈的恢復。
例如中國近期的公共衛生政策對於全球科技供應鏈,尤其是關鍵的電子組件,就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嚴格的新冠測試要求,上海浦東機場的倉庫陷入了僵局,上海寧波有超過120艘的集裝箱貨輪停泊在海上,深圳的貨運成本由於訂單積壓以及司機短缺增長了三倍。俄烏戰場的僵持導致中歐集裝箱列車不得已轉到了海上。
盡管供應鏈問題並不會在一夜之間解決,但所有的指標都標明情況正有所好轉。最新的製造業調查(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以及供應管理協會 (ISM) 均顯示供應商交貨指數在今年早些時候達到自 1974 年以來的最差水平後,近期交貨時間正在下降。港口擁堵指數已從 2021 年 10 月的峰值 920 萬標準箱降至4月初的883萬標準箱。由於跨太平洋東行航線的運價下降,全球集裝箱運價也從 2021 年 9 月的創紀錄水平回落並下降了 13%。另外隨著供需關系的正常化,半導體產業代工廠的定價權也正逐漸被侵蝕。
另一方面,消費者和硬體企業的需求開始出現松動,導致組件供應緊張將有所緩解。 如果未來疫情得到控制,隨著服務部門逐步恢復,對技術產品的需求可能會有所下降。目前而言我們已經看到消費科技產品的需求自2022第一季度以來有明顯的下降。隨著供需關系的自我調節,供應端的壓力將會減輕很多。製造商曾在2021年紛紛補貨以應對需求出現前所未有的反彈。目前補貨在過去一個月明顯見頂,庫存水平已經在大多數行業中高於危機前的長期平均水平。
隨著需求的減弱牛鞭效應發生的概率增加。牛鞭效應是由於訂單的差異可能大於銷售的差異,導致供應鏈上游從零售商到批發商和製造商的需求扭曲。本輪牛鞭效應很可能將來自需求的突然下降,因為許多科技消費部分的延期交貨已被填補,但消費者需求由於回歸均值趨勢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很可能正在降溫。目前這種情況正在中國的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供應鏈中普遍發生。
總體而言,科技產業很可能在2022年從先前的供給短缺轉變為過供危機,並在2022下半年因為供過於求使得當前市場發生改變。
由於各個市場面臨的供需挑戰不一樣,因此此輪供應危機何時能夠得到解決的問題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對於消費類硬體以及個人電腦市場,供應鏈終端的危機將在2022上半年大面積得到解決。對於其他硬體類產業,例如服務器、儲存、網路等,由於這些市場仍然在快速成長,因此我們預計在這些產業,供應鏈的中斷要到2022下半年才會有所改善。同時,如果巨集觀的地緣政治繼續惡化,可能會出現硬體支出的消減,從而導致供需差距無法得到解決。
由結構性更高的技術需求和強勁的消費者資產負債表以及供應鏈限製造成的巨大供需缺口正在部分市場中開始緩解。 一些終端市場的半成品需求已經惡化,特別是個人電腦和消費技術領域,而其他市場,如 2021 年出貨不足的汽車和工業,可能會在更晚的時候跟進。 近期的俄烏沖突以及中國與 COVID 相關的停工加劇了現有的供應物流中斷,並創造了更加動蕩的供應環境,這可以從供應管理協會積壓和庫存情緒數據中看出:1 月份有所改善,2 月份有所減弱,3 月份又有所改善。
長期而言供需再平衡的速度則可能比市場參與者想象的要快。 這些逆轉通常以異常強勁的出貨量為標志,隨後是庫存的迅速增加。 我們認為庫存上升將是市場再平衡的關鍵信號,雖然非 PC 技術硬體類別的庫存水平仍然很低,但庫存目前仍舊處於上升狀態。市場的再平衡或許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