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在華人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豬肉消費佔據了中國肉類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對整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豬肉週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由供需錯配引起的豬肉價格週期性變化,同半導體週期類似。豬肉週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養殖熱情,導致生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開始下跌;肉價下跌導致大量農戶淘汰宰殺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開始上漲;周而復始,形成了所謂的“豬肉週期”,一般跨度約4年。
豬肉週期形成的原因是供需不平衡,豬肉消費從長期看由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決定,短期內需求端較穩定,而供給端受養殖利潤、政策干預和疫病影響。
生豬的生長繁育規律影響著豬肉週期的長度。從豬仔成為後備母豬需7個月達到可繁殖狀態,能繁母豬妊娠期4個月左右,哺乳期1個月,因此1頭母豬生產一胎需要5個月。母豬產仔再經過1個月的保育期和5個月的育肥期,即可出欄待宰。因此,直接增加一頭仔豬僅需6個月左右,而從養殖一頭母豬到增加豬肉供應需18個月左右。
疫病影響著豬肉週期的週期烈度,如2007年、2018年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非洲豬瘟,生豬的出欄量受疫病影響急劇減少,生豬的市場價格迅速上漲。
規模化程度低的養殖環境亦加劇了中國市場豬肉的價格波動。在中國,養殖業以農戶散養為主,行業集中度低 – 目前中國2077.74萬戶生豬養殖場中,年生豬出欄量1-49頭共1948.92萬戶,所占比重約為93.80%。單個生產者對市場價格影響力較弱,更容易追漲殺跌。且散戶從眾心理強,容易造成生豬供應的大幅震盪。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國,2022年,中國生豬出欄(即離開養殖場)7億頭,豬肉產量為5541萬噸,在全球豬肉產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44.47%。2022年年底,中國生豬庫存4.53億頭,居民家庭豬肉消費規模約為2萬億,以自給供應為主。豬肉是中國居民第一大消費品類,全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34.6公斤,其中,人均豬肉消費量為26.9公斤。
從歷史數據看,中國的豬肉價格波動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波動高度相關,是考察和預測CPI波動的關鍵指標。目前豬肉在CPI籃子中的比重約為2%,食品類商品在CPI籃子中總比重約為30%。CPI籃子中的部分商品如服裝、家用器具等商品價格一般比較穩定,週期性不如豬肉價格強;另一些商品如房屋租賃費用價格的波動週期長於豬肉價格變動週期,這使得豬肉價格的週期性變動在CPI中體現得較為明顯,成為影響CPI的重要變量。
由於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再加上飲食習慣、歷史傳統等原因,豬肉在美國食品消費結構中的地位遠不及中國。美國CPI的食品所占權重為7.8%,豬肉權重不超過0.5%。由於豬肉在中國CPI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於有“控制豬肉價格就能控制CPI”的說法 - 豬肉價格翻四倍,中國CPI將上漲3%。
2003年以來,中國大致經歷了五輪“豬肉週期”,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每輪豬肉週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時間略長於上行時間,主要因為下行階段利潤雖有下行,但只要未虧損,養殖戶退出的意願就不強;二是每輪豬肉週期均伴隨疫病助推;三是規模化和技術進步導致需要的能繁母豬和生豬庫存量下降,因此新一輪豬肉週期產能恢復後對應的庫存量將低於前期。
2018年8月中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疫情,2019年幾乎有三分之一的生豬死亡,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生豬供應缺口,生豬價格從最低2019年最低10元/公斤上漲至2019年11月近40元/公斤歷史高位。
目前豬肉價格來到了新一輪的低點,近日的豬糧比為5.07:1。所謂豬糧比,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玉米價格的比值。豬糧比數值越高,說明養殖的利潤越好。豬糧比數值越低,說明養殖的利潤越差。通常來說,豬糧比在6:1時,意味著行業可以維持盈虧平衡;而一旦跌破5,即意味著絕大多數豬企都是虧損的。
美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歐盟、美國)。過去的幾十年,美國國內豬肉消費非常穩定,1999年-2019年期間豬肉人均年消費量基本都保持在30.8kg。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正式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此後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快速推進。按照其養殖規模化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行業規模化持續推進過程中,除了行業集中度的顯著抬升,其另外的直接結果是:養殖效率抬升,以及豬肉週期的延長。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每個農場的平均生豬庫存從490頭增加到1089頭。2017年美國僅7%的生豬養殖農產的存欄低於2000頭;20%的農場存欄在2000頭到4999頭;73%農場的豬存欄在5000頭以上。
從生產效率來看:出欄量增加,生產效率顯著改善。窩均產仔數由1974年的7只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8.8只左右。
從行業週期表現來看:產量波動減小,“豬肉週期”顯著延長。通常完整的豬肉週期為3-4年,但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行業週期時間明顯拉長。規模化後,美國生豬庫存總體維持7000萬頭左右,進而導致2000年後美國的豬肉週期時間明顯變長。1986-2020年美國生豬生產可以劃分為5個完整的週期,2000年以前平均週期為4-5年,而2000年後週期時間顯著拉長,其中2009-2020年最長,為11年。
雖然中國要達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集中度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但規模化發展趨勢不可逆。在集約化發展趨勢下,豬肉週期會被延長、價格的劇烈波動將會被拉平,生豬產業也會從週期性波動行業過度到相對平穩盈利的產業。
一季度中國GDP增長4.5%,超出外界預期的4%。其中第三產業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個百分點。我們關注歐洲市場,一方面歐洲受地緣政治的影響相對小,能夠分散投資組合風險;其次在今年美元走到峰值的大背景下,配置歐元/英鎊資產有機會在未來相對美元獲得收益;最後歐洲的一些標的也能夠間接參與到中國的消費復甦中。如下FCN固定收益票據報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