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的投資之道

另類投資
投資者教育
Banner Img
April 25, 2024

上期博盾市場觀察中,我們呈現了一系列有關億萬富翁的有趣數據和趨勢。這些億萬富翁在取得卓越成就並累積了龐大財富後,又是如何運用多樣的投資策略,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呢?他們獨特的投資之道,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並融入我們個人的投資組合中呢?在本期博盾市場觀察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億萬富翁們常用的投資工具,並揭示他們在投資過程中享有的獨家渠道和費用優勢。

另類投資:全球富豪追捧的新興投資領域

表面上看,富人與普通人的生活模式似乎有著天壤之別。但在投資的世界裡,最富有的1%人群的策略卻與普通人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的巨額財富中,大量資金同樣流向了公共市場,股票和債券等傳統資產類別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同樣佔據重要地位,與普通人的投資構成並無太大差異。根據UBS發布的《全球家族辦公室報告》顯示,受訪的家族辦公室將55%的資金用於投資傳統資產類別,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總資金都傾注在股票之上。

A diagram of a pie char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家族辦公室各類資產平均配置比例,UBS

然而,真正讓億萬富翁的投資組合脫穎而出的,是他們在另類市場的獨特佈局。無論是避險基金、私募股權還是風險投資,他們都積極參與,以實現投資組合的多元化與風險的分散。在獲取投資信息和機會方面,億萬富翁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擁有更為廣闊的社交圈,能夠更早地接觸到那些優質的投資機會。此外,他們背後的專業投資團隊在私人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他們尋找並篩選具有潛力的投資項目,從而助力他們做出投資決策。

根據UBS的報告,家族辦公室在投資分配上表現出多元化趨勢。除了將55%的資金投入傳統資產類別外,他們還將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了另類市場。其中,19%的資金投向了私募股權基金,13%投向了房地產,7%用於避險基金的投資,而2%則投向了私人信貸。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股權基金對於高凈值人群展現出了高的吸引力。無論是選擇直接投資還是通過組合基金投資的方式,私募股權基金在家族辦公室的總投資組合中的佔比都在逐年攀升。

A screen shot of a char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2019-2021年家族辦公室各類資產配置比例趨勢,UBS

相比之下,普通人想要接觸這些投資機會的難度要大得多。私募市場往往對資金規模有著較高的門檻要求,這使得許多普通人望而卻步。例如,在美國,大部分私募基金都設置了嚴格的投資者資格要求,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需具備至少100萬美元的淨財產,或者至少20萬美元的年收入。而在香港,私募基金投資同樣有著類似的門檻,要求投資者需持有800萬港元資產,成為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之後,才可以進行投資。然而,對於行業內部分頂級的精品私募基金及避險基金,其最小入場金額甚至超過1000萬美元。而對於高淨值人群而言,由於他們資金充裕,可以將部分資金長期鎖定在私募基金中,而無須擔憂短期資金流動性的需求。這一優勢使得高淨值人群能夠更好地適應私募基金較長的投資時間線要求,也使其得以享受完整的資本增值過程。  

對於億萬富翁而言,私募市場之所以具備巨大的吸引力,關鍵在於其能夠實現投資組合的多元化。通過私募市場,投資者能夠接觸到那些在公開市場難以尋覓的創新與獨特投資機會。如下圖所示,當投資者在私募市場中配置不同比例的資金時,他們能夠在投資組合中實現較低的波動性。當投資者增加對私募基金和私募信貸的資金配置時,投資組合的標準差會逐漸下降,意味著投資風險得到更好的控制。同時,投資者還能獲得更好的風險調整後回報。隨著在私募基金和私募信貸上的投資比例增加,夏普比率(即投資者每承擔一分風險所能獲得的額外回報)也會相應提升。

不同資產配置的投資回報和夏普比例,Hamilton Lane

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私募市場投資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更高的回報潛力。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例,其投資標的通常是非上市企業,這些企業通常處於發展初期或具有特定的增長潛力。由於這些企業的估值和成長潛力尚未被公開市場充分發掘,私募投資者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到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投資標的,並隨著企業的發展和成熟,獲得顯著的資本增值。此外,私募市場的流動性相對較差,這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流動性溢價。作為對流動性風險的補償,私募投資者因此往往能夠獲得比公開市場更高的回報。

避險基金,作為另類投資方式的一種方式,同樣為投資者提供了較高的回報潛力。首先,避險基金運用多種投資策略,包括事件驅動策略、統計套利策略和宏觀經濟等策略,使得避險基金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把握不同投資機會,從而實現較高的回報。此外,通過對沖操作,避險基金能夠抵消部分市場風險,保證基金收益的穩定性。這種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使得避險基金能夠在市場波動時保持較高的收益水平。

此外,近年來,私人市場也湧現出了一些新興的投資模式,如私募信貸二級市場投資等。這些新興的投資模式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進一步豐富了私募市場的投資生態。在之前的博盾市場觀察中,我們也對這些另類投資的運作模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費用優勢:機構體量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

除了在投資產品選擇方面的優勢,億萬富翁們也因為其龐大的體量而在交易費用上有更大的談判能力。投資的每一筆交易都會產生相應的費用,如果頻繁地進行交易,產生的交易費用會降低投資收益。億萬富翁的體量使得其可以享有機構投資者的待遇。一般來說,機構投資者能夠獲取比個人投資者更低的交易成本。以美國債券市場為例,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的數據顯示,小額交易產生的費用較大。下圖中顯示了不同交易量和不同市場的交易成本(即實際買入價格與市場報價的差值,正的數值表示成交價格低於市價,對買家有利,反之亦然)。我們可以發現,在投資級別債券市場中,低於5萬美元的交易成本比較大,超過了0.06美元;而在高收益債券市場中,該類交易的交易成本更是高達0.3美元。此外,為了進一步分析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我們特別區分了只有機構投資者才能交易的144A市場和所有投資者均可交易的非144A市場。不難看出,機構投資者在大部分情況下均能拿到更好的買入價格,尤其是在交易金額10萬美元以下。由此可見,體量为機構級別的億萬富翁,在買入資產時亦能獲得更低的交易成本。

於交易成本的邏輯相似,如果類比機構投資者的億萬富翁在認購基金時,其管理費往往也比一般投資者低。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研究,對於主動管理型基金而言,機構投資者支付的管理費用僅為0.23%,相比之下零售投資者的管理費用則高達0.69%,是機構投資者的三倍之多。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很可能是分銷零售基金的中介機構,相比機構投資者而言缺乏議價能力。根據Vanguard歐洲區負責人Sean Hagerty的說法:”當一檔基金規模越大,其固定成本和管理費用應該會隨著資產規模的增長而佔比下降。Vanguard會將這些規模經濟效益通過降低費用的方式回饋給客戶。但我們同行中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換句話說,與大型機構投資者相比,零售投資者並沒有充分享受到基金規模效益帶來的優勢,因為基金公司並沒有將規模效益完全轉嫁給零售客戶。

總結

通過這兩期的博盾市場觀察,我們詳細梳理了21世紀以來億萬富翁的演變趨勢,並揭示了他們投資組合中的獨特之處。如果您是全球2781名億萬富翁中的一員,我們非常歡迎您分享寶貴的投資心得。若您雖非億萬富翁,卻渴望享有與億萬富翁相同的獨家渠道和費用優勢,敬請期待下一期的博盾市場觀察。屆時,我們將與您分享如何”像亿万富翁一样投资”,助您開啟財富增值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

  1. 本網站內容僅旨在向專業投資者(定義見《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法例第571章)或者該條例下制定的規章)提供。

  2. 本網頁內之資料只可作為資訊的用途,並不構成提供服務的建議或報價。

  3. 本網頁內之所有資料不可視為專業或投資意見。因此,閣下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任何使用本網頁及其內容的風險由閣下自負。

  4. 本公司可隨時終止或更改本網頁所提供之資料,產品或服務,而毋須事先通知閣下。

  5.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任何內網站之內容。